法显(约337一约422),俗姓龚,平阳郡(治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)人,兄弟四人,有三人早亡,法显的父亲怕法显也有不测,把三岁的法显送入寺院出家。二十岁时,法显受具足戒。他志行明敏,仪轨整肃(《法显传》,《梁高僧传》卷三),是个重视并严守戒律的僧人。但是,当时佛教戒律并不完备,而佛教僧团的发展,则迫切需要以戒律作为管理准则。法显针对这一律典舛阙的状况,誓志西行求取律典梵本。秦弘始元年(399),法显和同学数十人,从长安出发西行,去往西边取经。法显的贡献主要在戒律方面,小乘佛教的五部律,即说一切有部的《十诵律》,法藏部的《四分律》、化地部的《五分律》、大众部的《摩诃僧祇律》和饮光部的《解脱戒经》,法显传回三部,饮光部律未传入中国。法显的学问,不只注重戒律,也注重毗昙学,他离开长安时,国内的毗昙学已经兴起,所以在印度他特别抄得毗昙类经典《杂阿毗昙心》,这是他对毗昙学的贡献。法显译出的《大般泥洹经》融入当时的涅槃学,对于推进涅槃学,是很有意义的。法显带回而又未能亲译的经典,《弥沙塞律》(《五分律》)由罽宾律师佛陀什于刘宋年间译出,《杂阿含经》由求那跋陀罗于刘宋年间译出,《长阿含经》则由佛陀耶舍据另本译出,《萨婆多律》(《十诵律》)在法显归国时由罗什等先行据另本译出。